
影视行业并购市场火爆,自去年7月份至今,已有13家上市公司参与了影视公司的并购,涉及金额过百亿元。
据悉,红遍半边天的《中国好声音》节目,已经被浙江一家制造业和传统产业为主的上市公司并购,收购了《中国好声音》40%的股权。
那么,上市公司争先恐后入股传媒公司,原因何在?
争先恐后入股影视
近日,申科股份申请复牌,该公司被海润影视借壳上市,海润影视首次公开募股折戟后,拟通过借壳曲线上市,该公司潜伏着孙俪等在内的多位明星股东。
置入影视资产,立即股价大涨的规律,在浙江广厦股票上得到验证。6月19日,公司发布公告称,拟将浙江蓝天白云会展中心96.43%的股权和杭州华侨饭店90%的股权与东阳福添影视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进行置换。借助此次置换,公司成功进入影视行业,公司股票在6月20日复牌交易。
事实上,借机进入影视行业的并不是少数。今年以来,就出现熊猫烟花拟收购东阳华海时代影业;湘鄂情拟收购北京中视精彩影视;北京中旅拟收购北京光影瑞星传媒;中南重工拟收购大唐辉煌等多起并购案例。
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是,上市公司的主业与影视毫不沾边,且主业业绩增长均不理想。
以道博股份收购强视传媒为例,1998年上市的道博股份至少经过3次转型,主业也是几度调整,2013年拟收购贵州盘江民爆有限公司,后宣告终止,目前主营业务是磷矿石贸易、学生公寓运营与管理。2013年,其营业收入不到1亿元,净利润仅118万元。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视类公司的股价表现强劲,走势非常乐观。数据显示,传统的影视类上市公司如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华策影视等2013年财报非常“靓丽”,即便是此轮被外行企业收购的二三线影视公司,赢利预期也非常乐观。
根据已披露的数据来看,中视精彩2013年实现净利润1347.9万元,预测2014年净利润可达5236.1万元;被北京中旅收入囊中的北京光影瑞星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2014至2017年度预测净利润分别为:1537.03万元、2441.90万元、3043.08万元、4022.44万元。
并购火爆背后暗藏经济增长引擎
如何看待文化产业并购的异常火爆?作为关注文化领域的私募人士,并且拥有文化产业基金的公司,金时财富总裁韦杰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就相关问题谈论了看法。
韦杰告诉本报记者,就浙江而言,《中国好声音》是浙江卫视一档非常流行的节目,浙江一家制造业和传统产业为主的上市公司刚刚和《中国好声音》进行并购,收购了《中国好声音》40%的股权。“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实体经济和文化投资之间的交流。”韦杰说,这次交流使得一个传统企业快速完成了文化交流过程。假设市值是10亿元,负债是7亿元,这次并购事件至少取得20亿元的产值。当20亿元的产值和7亿元的负债叠合在一起时,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变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所以,文化是中国最大的资产。
韦杰认为,进一步而言,文化产业火爆是现象,深入探寻其背后原因,要从中国经济困局谈起。
2005—2008年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段好时光。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企业能够较快赚钱。大量企业利用杠杆优势,利用金融资产做大实体产业。
然而,2008年以后,四万亿投资潮水般涌来,政府杠杆和企业杠杆叠加,造成今天相对不太流动的状态。
杠杆见顶的解决方法如何?一旦强行去杠杆的话,经济成果可能会付之一炬。那么该如何解决?一种办法是,国家不再采用政府投资,而是采用混合所有制方式加大对新城市的投资建设,市场力量的注入有望打开新道路。
二是金融创新,因为杠杆的作用来自金融资本市场,通过金融创新,从源头解决资金不流动问题。
韦杰表示,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后,出现了迪斯尼;1998年的金融风暴后,出现了韩流,成为韩国的支柱型产业。过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文化产业是重启投资格局的引擎。
他们做的一定不是技术,而是内容产业。中国文化金融投资的创新现在不应该再学技术,重要的是“中学为体”。
韦杰认为,今天面临一个大时代的来临,在这个时代,谁能打开文化资产,谁就将在历史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