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高新要闻
索引号: 11371200004356717L/2022-0014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莱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组配分类: 工作进展
文件编号: 成文日期: 2022-08-12
莱芜高新区——高新布局 蓄势蝶变
发布日期 : 2022-08-11 09:20 浏览次数 :

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强省会战略、工业强市战略、“东强”战略强力加持、持续赋能下,莱芜高新区乘势而上、振翅腾飞,先后被认定为全省“科学发展园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和“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目前已构筑起以科技创新引领,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医药化工、先进材料三大产业为支柱的“1+3”产业体系,全力以赴打造莱芜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双招双引的主平台、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以主人翁的姿起扛起莱芜高质量发展大旗。

超前布局:产业集群迈向高端

2020年9月,按照省、市关于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安排部署,依托莱芜高新区,整合济南莱芜经济开发区、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两个省级开发区,组建了新的莱芜高新区,整合重组后高新区总面积为116平方公里。重新整合后的莱芜高新区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抓手,以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山东重工为龙头的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以莱芜医药产业园和口镇化工助剂产业园为载体的医药化工产业和以山东泰山钢铁集团为龙头的先进材料等三大产业,俨然“三驾马车”拉动莱芜高新区跨越腾飞。

围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莱芜高新区着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品牌。2021年,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入选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成为全省4个入选产业集群之一。该集群目前已集聚企业108家,比如总投资1535亿元的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入选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未来将形成年产值3000亿元规模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目前已有12个配套项目签约入园。产业城的重点项目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入选省2021“重点技改项目”,一期项目于2020年11月19日投产,二期项目同年8月17日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全部建设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77亿元,利润22.4亿元;投资50亿元的德国凯傲叉车项目,一期项目2021年12月16日投产下线,二期项目即德马泰克项目同步开工,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高端新能源叉车4万台,实现销售收入33.5亿元、税收1.5亿元。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基地项目入选省2021“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总投资额13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14栋厂房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金孚瑞整装集成热能装备先进制造等一批项目已经同步入驻。

生物医药产业是全球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最具成长潜力的未来产业。超前谋划,莱芜高新区依托莱芜生物医药产业园,突出医药、医疗器械、康养保健三大领域,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目前,该产业已集聚企业近40家,2021年实现产值23.2亿元。其中莱芜医药产业园已建成中国科协山东省医疗器械协同创新中心,入驻珅诺基药业、宏济堂药业、朗润医疗等34家企业。其中,华安生物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全降解聚合物支架;朗润医疗是全省唯一生产高端超导磁共振成像(MRI)整机系统的科技型企业,也是目前省内最大的医学影像设备产业基地。

钢铁产业曾是莱芜的主导产业,作为传统产业,受宏观政策和国际市场影响,整个产业起起伏伏。可以说,钢铁产业一打喷嚏,莱芜经济就感冒。如何打破僵局?山东钢铁集团率先发力,投资30亿元,建设泰嘉不锈钢冷轧板材深加工项目,设计产能220万吨,2020年12月12日正式竣工投产,成为山东新材料产业的标杆。围绕这一产业,高新区高标准编制了《泰钢不锈钢产业园空间发展规划》,将不锈钢产业园整体概括为“一中心两组团”,分别为不锈钢产业研发中心、不锈钢生产及冷轧组团、不锈钢深加工制品组团,总占地面积约7525亩。园区产品定位以400系不锈钢制品为特色,以300系不锈钢制品和特种钢制品为补充,并出台了《关于支持不锈钢先进材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力争三到五年的时间园区不锈钢上下游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

不仅如此,莱芜高新区还着力打造特种纤维新材料。由荷兰帝斯曼公司控股的山东爱地高分子材料公司,是国内技术实力最强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生产企业,目前公司拥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前纺线6条、配套复牵线11条,可年产高端纤维1600吨,产品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山东省自主创新产品”“山东名牌产品”。

产业是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命脉,产业链迈向高端,彰显莱芜高新区高新特质。“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莱芜高新区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立足莱芜产业基础,超前谋划,率先布局,整体产业链和产业体系迈向中高端,这为莱芜高新区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莱芜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喜东说。

创新引领:新兴产业迈向高质

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共同作用下,莱芜高新区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质企业,通过生物制药、生物合成、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集聚,从而形成竞争力明显、带动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肝癌新药莱芜造。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海归博士后、“泰山学者”孟坤为代表的国际化创新研发团队领衔创办的珅诺基药业公司,生产的中药1类新药——淫羊藿素软胶囊,主要治疗晚期肝癌,今年1月10日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公司的核心管理团队建立了具有国际前沿技术的研发平台,并与国内外顶尖医疗专家密切合作,高效地推进新药研发。同时,公司与国内外的重点科研机构及商务伙伴都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并且先后获得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创新基金”等多项政府基金的大力支持,规模化生产后年销售收入可突破10亿元。

济世药业主要生产创新药、高端仿制药、健康产品等,并计划打造国家级研发和检测中心。公司主要产品是国家一类创新药物丹酚酸A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拥有3项国家发明专利,是目前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唯一特效药,填补了国际空白。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丹酚酸A片82例健康受试者耐受性、食物影响、多次给药的I期临床试验,证明该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Ⅱ期临床试验研究正在开展,未来将为更多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该项目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丹参高纯度丹参活性物质和优质提取物,进一步研发具有保护心脑血管、保肝解毒、免疫调节、降低胆固醇、治疗心绞痛等功效的新型产品,形成基于道地药材丹参的产业链。项目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8亿元。济世药业公司董事长杜冠华、梅晔生物医药总工程师凌沛学入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投资12亿元的宏济堂中药项目2021年3月18日开工,目前综合制剂车间和综合仓库均正在进行内部装饰装修,综合楼、联合厂房、提取二车间、成品库已完成主体工程,正在进行二次结构施工。建成达产后年产中药配方颗粒3000吨、口服液10亿支,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6亿元、利税20亿元。

——投资10亿元的梅晔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今年5月份正式动工,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税收4000万元以上。投资13.76亿元的华涛中药配方颗粒项目,属于“腾笼换鸟”项目,今年6月份开始施工,全部达产后年产中药饮片4万吨、中药配方颗粒1万吨、产值100亿元、税收5亿元。

葡萄糖和二氧化碳可以合成降解塑料的合成生物,化工行业划时代革命——合成生物在莱芜诞生,其创始人就是张志乾。说起张志乾大家并不陌生,作为中山大学医学博士,布2016年,张志乾组建了中山医学院SYSU-MEDICINE团队,参加了由麻省理工学院创立的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科技赛事——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并斩获了总决赛金奖、最佳治疗项目奖、最佳新组成型生物模块奖。2021年成立山东乾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莱芜高新区成功建成智能发酵车间,布局了20多种小分子肽、食品代糖赤藓糖醇等产品,在售产品有30余种,工厂的年产量已经过万吨。合成生物可以取代传统化工行业的生产方式,是化工产业的革命性变革。目前,其扩建工程已在莱芜高新区获批,首批建设项目占地约400亩。

泰山钢铁新能源(氢能)产业园立项开建。自济南市提出建设“中国氢谷”的部署规划后,泰山钢铁集团充分发挥自身工业副产氢资源和具备氢能应用场景等优势,启动了泰山钢铁制氢工厂暨加氢母站项目,去年5月23日正式投入运营,成为山东首座、全国第二座加氢母站。

“氢能源拥有广阔的发展领域,可以为冶金等行业提供高效原料、还原剂和高品质的热源,有效减少碳排放,也可以应用于汽车、轨道交通、船舶等领域,降低交通行业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还可为家庭住宅、商业建筑等供电供暖。”泰山钢铁集团副总经理陈培敦介绍,当前,莱芜高新区正在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发展,规划建设泰山钢铁新能源(氢能)产业园,在氢冶金、燃料电池关键部件生产等方面拉长氢产业链条。目前,该项目已入围山东省“十四五”氢能产业重大示范项目名单。

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凝聚了莱芜人的梦想和追求。莱芜高新区干部群众正以舍我其谁的精神推进改革创新,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誓言践行着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流环境:要素集聚迈向高效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莱芜高新区不靠海、不沿边,区位优势并不明显。如何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让生产要素高效集聚?

坚持去行政化改革方向,将原莱芜高新区承担的教育体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等118项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全部剥离给行政区,彻底“减负减压”。同时,明确了贯彻执行方针政策、研究拟订区级总体规划、开展双招双引、抓好项目审批建设、参与统筹“一区多园”等10项经济管理职责权限,主动承接省、市、区三级下放的经济管理权限共计265项。同时,积极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建了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政务服务大厅,优化新政务服务大厅功能设置,依托信息数据资源,聚焦企业开办登记、工程建设、生产要素接入三大板块,配置开通了一窗综合受理系统、商事登记秒批秒办等9个系统,提高“一网通办”“异地通办”服务效率。

人员围着项目转,公司围着市场转。莱芜高新区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以莱芜高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平台,积极构建招商引资、园区开发运营和产业投资“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重点打造盘古电商产业园、中关村科技谷创新示范基地、创微医疗科技产业园等23个园区,公司总资产89亿元,并与去年成功发行海外债,提高了对外融资能力。

为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莱芜高新区成立金融辅导队,辅导队按照“一企一策、一问题一方案”的工作思路,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对企业“望闻问切,号脉诊断”,对企业关心的财务成本控制、资金流动等方面问题进行专业解答。为提高金融“活水”服务的精准性,莱芜高新区强化沟通协调,发挥政银企沟通的桥梁作用。莱芜高新区通过与商业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召开政银企座谈会、组织金融辅导队走访企业等形式,拉近银行与企业的距离,实现银企之间的“零距离”接触。为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2021年11月,莱芜高新区管委会与莱芜工商银行签订“十百千万”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今年上半年,各类金融机构对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新增贷款3.2亿元,同比增长26%。

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构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资本一体化发展模式。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创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支持掌握前沿技术的科技孵化项目,并对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的项目给予配套资金支持。目前,高新区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现有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76个;市级创新平台193个;高新技术企业162家,共有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40余人,其中国家级人才21人、省级人才40人,青年人才2万人以上。2021年,高新区被认定为省级专家服务基地,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46家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单位。

在此基础上,依托凤凰路,串联高铁新区、高教园区、综合功能区、孵化培育区、成果转化区五大片区,打造凤凰科创走廊。其中高铁新区围绕莱芜北站高铁枢纽,构建商业综合体、都市工业楼宇,打造莱芜形象展示地标、总部集聚中心、创新智造高地。每年新增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家,到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分别达到500家、260家。

新时代孕育新希望,新征程承载新梦想。莱芜高新区将抢抓建设“省会城市副中心”和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的重要机遇,聚焦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双招双引等主责主业,向着“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砥砺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